便利店日渐成为创投圈的高频词语。
便利店买卖为什么会吸引投资人的目光?便利店该怎么样改造?而中国何时才会有是我们的7-11?日前,春晓资本投资副总裁潘金菊汇总了便利店的那些事。
以下是潘金菊的总结整理:从资本投入、预期和赛道特征来看,以前便利店不太受资本欢迎。
由于它是一个重资产的买卖,复制扩张很慢。
今年,让我惊喜的是资本对新零售市场的关注。
无论是巨头还是资本都盯着线下流量入口和业态,察看什么场景拥有足够的升级改造空间。
便利店是新零售中大伙最关注的一块范围。
便利店为何会在今年火起来?在我看来,一方面是大伙看到了线下流量的价值;其次,互联网+、云数据、移动支付等技术让实体店迭代出了更多服务,产生了更多可能性。
便利店有三个特征:1、它是线下流量入口。
对比其它线下业态,便利店用户的消费次数高频且稳定。
2、它是个通用型销售。
通用型销售流量敞口更大,可以卖早点、午餐,也能卖咖啡、纸巾。
相比专业的销售场景,便利店能解决丰富的场景需要。
用户无论是渴了、饿了还是馋了,都可以在便利店解决需要。
3、便利店可以演变成为制造型零售商。
一个便利店有1000家店铺,每一个店铺都等于一个途径。
当途径足够大、形成规模之后,便利店就能成为上游制造商,在途径内孵化和扶植新产品牌,切品牌和生产环节的价值。
在我看来,这是便利店一个很大的价值点,也是711现在做得最极致的地方。
现在711总的SKU中,自有产品占很大的份额。
680万家夫妻店总体来讲,便利店市场分为两大类:一是连锁品牌便利店;二是夫妻店。
数据显示,中国现在有680多万便利店,其中品牌连锁便利店不到10万家。
因此,巨大的市场体量,使得不少创业人士都盯上了改造夫妻店这个大盘子。
改造夫妻店的核心价值有以下三点:第一点、店铺背后的用户价值,深挖用户价值,深度的用户运营,能提高用户的价值贡献,而不只局限于销价格值。
第二点、便利店链接的巨大互联网,可以成为制造型零售的途径。
第三点、将来便利店将叠加更多服务。
便利店是一个具备好现金流的买卖,将来可能可以叠加更多服务进去,譬如金融服务。
除此之外,企业可为便利店店主提供拿货的金融商品。
在我看来,改造夫妻店并没想像中容易。
少出钱,多赚钱,便利店店主们就想跟你合作,但企业想从他们身上挣到钱,困难程度蛮大的。
现在改造夫妻店的方法有以下两种:1、从供货端进行改造。
便利店店主进行一站式采购,企业送货到门,为便利店店主提供更好的服务。
现在京东、阿里在做,垂直范围的中商惠民、店商互联亦是。
2、通过信息化技术提高店铺效率。
阿里闪电购就可为便利店带来线上定单,对应的店铺挂天猫小超的招牌。
阿里改造的核心就是通过这种方法与夫妻店产生连接,然后渗透改造。
信息化管理软件从长远看能提高效率,拥有肯定价值。
但在中国角逐市场里,他们能否从便利店店主手里收取软件服务费还是个问题。
假如只为夫妻店供货,双方是种平等的雇佣关系。
但企业想去改造它们,把它们变成我们的兵,让便利店主们听指挥,非常难!大家也在研究,便利店这门买卖到底难在什么地方?大伙都说难在效率最大化、本钱低、体验好。
但这都是定义,事实上难的是魔鬼的细节。
它就像一座冰山,你能看到的难题都露在外面了,海面之下非常深的一部分你看不到。
研究发现,夫妻店在日本和台湾的演变路径是被品牌连锁便利店收编。
当品牌连锁便利店进步到肯定规模时,它会通过招安、代理等方法逐步替换掉夫妻店。
现在日本、台湾便利店的市场份额都集中在几个头部品牌。
中国便利店市场的进步阶段与日本有非常大差别,京东、阿里和B2B们都期望改造广大的夫妻店,目前还不好说哪个最后会胜出。
这是一种新模式,还需要时间。
夫妻店演进方向夫妻店的痛点并非找货,而是销售。
便利店营业额好坏由复合型原因决定,譬如针对具体商圈怎么样选品、产品怎么样陈列这是一套复合型运营体系。
便利店的合法军品牌便利店拥有赋能的力量。
品牌便利店的角逐在于运营系统,他们可以帮助夫妻店运营和管理。
这一点是京东、阿里所不拥有的。
实体店的经营很复杂,与线上经营逻辑不太一样。
中国品牌便利店的格局是地区为王,品牌便利店的仓配体系和产品体系很健全,它们有能力去发展当地的B2B业务。
这会带来三点好处:1、当品牌连锁店覆盖的夫妻店愈加多,它就能从厂家、代理商手里获得更好的价格体系、更高的话语权。
2、品牌便利店扩大产品的配送范围后,单个店铺的配送本钱就会降低。
3、品牌便利店与夫妻店现在虽然只发生轻度连接,但这会为品牌便利店提升渗透率和建设店铺互联网打下很好的基础。
我不太看好纯B2B的供货,由于目前中国标准产品的供销体系很完善。
预包装的产品收益原本就不高,纯B2B想靠买卖差来赚钱,空间并不大。
B2B只有减少价格,便利店店主才会选择它们。
我更倾向于品牌便利店来切B2B业务,从逻辑上说顺理成章,也更容易推行,但这类品牌便利店也大概被巨头回收。
现在中国便利店市场的进步格局确实不允许当地品牌慢慢做。
1、它需要借用资本力量;2、目前各大资本、巨头、网上创业者都在入局便利店市场。
大伙的战术、打法要依据新的角逐格局、新对手来调整。
便利店核心辐射半径是周围500米,走路三五分钟就能到达,这是一个极其讲究城市渗透度的买卖业态。
当一个便利店品牌在某座城市渗透率足够高时,就会打造角逐壁垒。
便利店规模越大,本钱优势也就越明显。
现在,中国还没形成全国性的便利店品牌。
这个中国特点的形成缘由有三点:1、便利店本身的商业模式限制扩张速度。
便利店背着一个很重的壳仓配,一些日系便利店还有不少鲜食工厂。
便利店想要从上海直接跑到北京,困难程度非常大、本钱非常高。
因此,大多数便利店会选择在一个地区慢慢渗透,努力达成效率最大化和本钱最低化。
2、开设一个便利店需要申请三照,这直接影响了一个品牌能否飞速达成规模化。
3、中国的便利店需要开放性思维来同意新技术和新理念,这点非常重要。
新技术、新的参与者会让这个行业更有想像空间。
便利店是一个很性感的买卖。
撇开所谓的延展空间,中国的空间足够大,目前不少二三线城市还有空白市场。
北京的品牌便利店覆盖率虽然还远远不够,但已经陷入了焦土化的角逐。
假如在单个大地区有个强大的货、仓、配体系,便利店将来能做的事情就很多,业务的延展性会非常强。
譬如办公室无人货架、城市智能售货机、B2B业务等。
同时,大家也需要耐心和时间,由于壁垒不是一朝一夕打造起来的。
当便利店的店铺互联网足够大时,譬如达到10万店铺,从它覆盖的用户价值、叠加服务,与延伸的制造型零售来看,它就将是一家很牛的、大体量公司了。
在中国这个市场格局下,便利店的改造大概需要5年时间。
5年后中国的品牌便利店格局将初步形成。
目前是角逐比较激烈的时候,也是整个市场最有机会的时候。